骆姓社区论坛  骆氏宗亲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858|回复: 0

大红城下还应有汉代骆县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1 12: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5秒钟免费注册会员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长期以来,考古界认为和林格尔县大红城古城应该是明代的云川卫治所,小红城古城为元代的红城屯田城。最近,我区考古工作者提出新观点——
长期以来,考古界认为和林格尔县大红城古城应该是明代的云川卫治所,小红城古城为元代的红城屯田城。但是最近,我区考古工作者经过实地勘探并结合史料,提出了“大红城古城明代云川卫下面很有可能还覆盖着汉代骆县遗址,小红城古城则可能是金代云川县”这样的观点。
1我区考古工作者提出新观点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张斯源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的浑河北岸,有相邻约2.5公里的两座古城遗址,较大者位于浑河北岸,当地老乡称大红城,稍小者位于大红城东北的丘陵台地之上,当地老乡称小红城。对于大红城古城和小红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进行过实地调查,一般认为大红城古城为明代早期的云川卫治所,小红城古城为元代的红城屯田城。但是最近,我区考古工作者提出新观点。 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负责人张文平博士进行了采访。
张文平介绍,前不久,张文平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强副研究员、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所霍志国所长对这两座古城遗址作了踏勘,对其性质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从前的部分观点或许存在修正的余地。
2大红城下还应有汉代骆县遗址
张文平介绍,大红城古城位于浑河北岸的平地之上,南距现今的浑河河道约1.5公里。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1575米,东西宽1455米。城墙系用红褐色粘土夯筑而成,大部分保存较好;如东城墙保存较好的一段,经实测,基宽约13米,顶宽约3.2米,残高5至7米,夯层厚10至20厘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中部均可见门址,宽10至13米,其中东门、北门外置有马蹄形瓮城。南城墙中部现为民房,原来是否有门址已不清楚。城内断面之上不见文化层,大部分城区散布遗物极少,只有东墙之上及其两侧多见汉代陶片和瓦片。
据《明太祖实录》和《明史·地理志》记载,云川卫设置于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隶属于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山西都指挥同知王仙领兵修筑了城堡,并开荒屯田。永乐元年(1403年)云川卫内徙,宣德元年(1426年)复还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年)徙于大同左卫。
考古工作者早年在对大红城古城的调查中,采集有明代的白瓷碗残片等相关遗物,从而考证为明代云川卫。从大红城古城的规模来看,与同时期的东胜卫(今托克托县东沙岗古城)、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古城)、玉林卫(今和林格尔县榆林城古城)相仿,而且这4座卫所大致呈东西一线分布,大红城古城为明代云川卫治所的考证是确切的。由于使用时间较短,且以屯兵为主,所以大红城古城之中存留的明代遗存较少。
此次实地勘探中,张文平等人发现,从大红城古城东墙之上及其两侧散布的汉代遗物来看,古城这一地带应建于一处汉代遗址之上。在大红城古城北面的丘陵台地之上,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汉墓,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曾发掘土洞墓4座、土洞砖室墓2座、土洞木椁墓1座。从这些汉代遗存的迹象初步推断,大红城古城之下极有可能叠压着一座汉代古城。汉代的定襄郡沿着浑河由西向东设置有桐过、骆、武成3座县城,为西汉时期定襄郡的最南一线;到东汉时期,定襄郡南迁,浑河沿岸的这3座县城又成为定襄郡的最北一线。如今,一西一东的桐过县、武成县旧址均已确定,分别为清水河县城嘴子古城、和林格尔县榆林城古城,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骆县旧址则一直没有发现。从大红城古城大致处于城嘴子古城、榆林城古城中间的位置来看,恰好符合定襄三县的浑河沿岸布局。
3小红城很有可能是金代云川县
实际勘探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小红城古城的位置相对于大红城古城有居高临下之势。古城平面大致呈方形,但四墙长度略有差池,北墙稍长,南墙稍短,整体由东向西略作菱形倾斜。其中,东墙长440米,南墙长425米,西墙长450米,北墙长470米。墙体夯筑而成,整体保存较好,底宽约13米,顶宽约8米,残高2至3米,夯层厚10至15厘米。四墙中部均设门,门址宽4至6米,其中西门外置有马蹄形瓮城。四门间在城内形成十字街道,城墙四角有角台残址。城内文化层厚约0.5米,地表散布有陶、瓷片和砖、瓦等遗物。陶片均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盆、罐、瓮等;瓷片以白釉、青白釉瓷为主,少量为黑釉和茶叶末釉,可辨器形有白瓷碗、盘和黑釉罐、茶叶末釉瓮等。
对于小红城古城之内散布的这些遗物,由于多系陶、瓷碎片,以前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其年代以元代为主,部分或早至辽、金时期。由于其有小红城的名字,于是和元代的红城屯田城联系了起来。据《元史·兵志三·屯田》忠翊侍卫屯田条记载:“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名,于燕只哥赤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立屯田,开耕荒田二千顷,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后改立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以领之。”燕只哥赤斤屯田城与元代木怜站道上的燕只哥赤斤驿站应处于同一城址之中,已考证为位于今卓资县大黑河畔的三道营古城东城。红城是元朝在北方地区的一个军事屯田中心,设置有专门管理军屯事务的万户府,曾于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以屯田米赈济净州路、平地县等处流民。元代大臣王恽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便民三十五事》的上书中,曾讲道宜在“振武并丰州界河两旁”开展军事屯田,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古城,振武为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其大体范围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平原地区。小红城古城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在“振武并丰州界河两旁”屯田的范围之内。而元代的红城,则应该与燕只哥赤斤屯田城、净州路(今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平地县(约在今察右前旗黄旗海以南一带)、大同路(在今山西大同)相距不远,可能即为位于今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大土城村的大土城古城。
张文平认为,小红城古城略作菱形倾斜的平面布局,与金代金界壕沿线的古城非常相似。查阅史料,《金史·地理志》记载,西京路云内州之下设有云川县:“云川,本曷董馆,后升为裕民县,皇统元年复废为曷董馆,大定二十九年复升,更为今名。”到元代,云内州下不再设县。小红城古城极有可能为金代云川县治所。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古学界有“辽金不分、金元不分”之说,目前尚难以把辽金两个时期、金元两个时期的瓷器完全分辨开来,所以对于小红城古城采集瓷器的模棱两可之说也是情有可原的。大红城古城为明代云川卫,这个卫所的名称正来源于金代的云川县,小红城古城西北距辽金元时期的云内州治所(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的直线距离约55公里,所以将小红城古城考证为金代的云川县是可信的。
小红城古城南临浑河,云川的得名应与浑河有关。浑河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名为中陵川;到隋唐时期,史籍记载名为紫河;金代,即将浑河称为云川。金代云川县原名曷董馆,为馆驿之名,在辽代即有此馆,属于河东八馆之一,所以小红城古城之内散布有辽代瓷片实属正常,但城垣当建于金代。小红城古城所在的浑河北岸地势较为开阔,由此沿着浑河向东、向西,向西至红山口村附近再向北,均为古代东西、南北向的通衢要道。至于大红城、小红城,其得名亦与浑河有关。据《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记载:紫河“在和林格尔地。蒙古名五蓝木伦”。自明代中晚期以来,入居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将浑河称作五蓝木伦,为红河之意,而位于其旁侧的古城也就被称作红城。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往往红、浑不分,清代晚期以来进入浑河地区开荒种田的汉族移民,将红河讹称为浑河。由此可见,蒙古族所称的小红城,与元代的屯田城红城,实在没有必然的联系。
感谢骆效能宗亲收集供稿。


感谢赞赏,继续努力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jz_fb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jz_gfqqq! 骆姓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