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姓社区论坛  骆氏宗亲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4690|回复: 0

义乌兵后裔返乡寻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4 12: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5秒钟免费注册会员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重续隔断400多年的血脉
义乌兵后裔返乡寻根
他们带来了祖坟上的黄土,还有墓碑的拓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就是在长城脚下义乌兵墓葬中发现的墓碑上的“原籍金华府易武县人氏”字样。为便于识别,记者将照片作了裁剪和放大,在原来墓碑上,“原籍金华府”五字书于碑右侧,“易武县人氏”书于碑左侧。昨天,张鹤珊等义乌兵后裔也将这些碑文的拓印件赠送给了义乌方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00多年后,血脉终于联通,座谈会上,来自天津的王欢生禁不住热泪盈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倍磊陈氏后裔为来自河北的义乌兵后裔陈庆奎送上陈氏宗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00多年前的明代隆庆、万历年间,3000名义乌兵离开家乡,跟随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北上,在深山老林里修筑长城,镇守边关。他们不曾想到,这一去,就再也回不到生养自己的故土,与故乡的血脉联系也自此中断了。他们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一代代口口相传的是“我们的祖先是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易武县)人”,那些故去的人,则留下了一座座面向东南的坟茔———那是故乡义乌的方向。
    而今,400多年过去了,时间的刻刀割不断血脉深情,昨天,3000义乌兵的后裔们带着祖先的嘱托回来了。
    在义乌市志编辑部精心组织的这次名为“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中,共有来自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地的11位义乌兵后裔返乡寻根问祖。老张家的,老许家的,老龚家的,老骆家的……每一个人对应着长城上一座敌楼的名字,而那一座座敌楼,就是当年的义乌兵们修建和驻守的地方,就是他们在长城的家。
    看着一张张陌生又亲切的脸,聆听他们浓重的北方口音,细细品味其中是否有吴侬软语的痕迹?来自长城脚下的这群乡民,正是故乡日夜惦念的儿女啊。
    从小听祖先说“金华府易武县” “我小的时候,先是太爷、太奶,后是爷爷都跟我讲,我们是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南关第一甲人,当年随戚继光将军从水路过来修长城的。”
    龚玉泉,70岁,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人,祖上跟他讲过的老家地址,就像烙在他的脑海里一样清晰。
    这次来义乌的11人,每人都有跟龚玉泉相同的记忆。老骆家的后人骆瑞丰说:“我们骆家没有家谱,以前都是靠代代相传,口口相述。小时就常听父亲说,咱老家是浙江义乌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去看看。”
    2000年,一块清乾隆十六年骆氏族人所立的墓碑在长城脚下被发现,碑文上清晰地写着“浙江金华府易武县”字样(本报2009年4月6日曾以《长城脚下发现义乌兵古墓群》为题作详细报道)。
    墓碑的发现让骆瑞丰一家人愈加思念千里之外的故土。然而,心愿未了,两年前,骆瑞丰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为此,这次受邀来义乌之前,骆瑞丰特意去骆家楼下的祖坟取了一把黄土,还在父亲的坟前磕了头,告诉他“您的心愿可以了了”!
    “把土带来,也就是把老祖宗带回家了,让他们看看老家!”骆瑞丰有些哽咽。
    此次回乡寻根的11位义乌兵后裔,都是义乌市志编辑部寻访到的。从2002年开始,义乌市志编辑部先后派出9个调查组,前往河北、辽宁、天津和北京长城沿线,寻访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落,确认家族源流。今年4月,义乌市多个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起完成了“重走义乌兵戍边路”活动,收集到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实物。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座谈会上,张鹤珊、许国华等人展示了自己带来的10多件义乌兵墓碑碑文拓印件、长城修建碑碑文拓印件,还有许多展现义乌兵及其后裔在北方生活场景和习俗的照片。拓印件上清晰的“金华府易武县”、“戚继光”字样,照片上义乌兵亲手植下、现在仍结果的栗子树,无不让人感慨动容。跨越400多年的文化对接和传承,在此时默默完成。
    义乌市副市长王迎说:“义乌兵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是义乌精神的最好注脚,也是把义乌精神发扬光大、实现更远大目标的文化基石。”
    “带着家谱来给祖宗磕个头” 昨天下午,11位义乌兵后裔兵分数路,在义乌市志编辑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各姓氏的聚居地寻根访祖。
    曹长鹤是这批义乌兵后裔中唯一带了完整家谱的人,所以对于此次寻根访祖,他显得比别人更加信心满满。根据曹氏家谱记载,当年前往北方戍边的义乌先祖名叫曹瑞龙,是清代乾隆年间绿营兵的把总,分驻九边。曹长鹤是到北方后的第十二代族人。在他小时候,爷爷曹成惠就告诉他,他们家祖上是“浙江义乌长岭”人。
    2002年,义乌市志编辑部派员前往东北调查,并在辽宁省绥中县曹家房子村找到了时年87岁的曹成惠,并看到了他所写的家族源流。在与义乌方面的曹氏家谱作了对照之后,确证曹成惠一族是明代义乌兵的后裔。这一次,曹成惠因年事已高而无法成行,他特地嘱咐孙子曹长鹤把家谱带到义乌,跟老家的曹氏家族对接起来,给祖宗磕个头,再把老家的风景拍回去给他看。
    “听说我要来义乌寻根,许多老曹家的后人都想一起来。这么多年的愿望啊,现在我终于到老家来了,终于知道自己的出身,知道祖先生活在哪个地方。心里觉得特别温暖,特别有依靠。”曹长鹤说,“我们希望义乌老曹家的后人们能够去第二故乡看看,把一些人才引到那里去,帮助异地他乡的子孙们共同致富。”
    “共同把义乌兵的品牌做大” 除了寻根访祖,义乌兵后裔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把义乌兵的品牌做大。
    许国华是一行人中最具商业头脑的义乌兵后裔。同其他人一样,他也是从祖辈的口中得知并笃信自己是义乌兵后裔。为了更好地保护祖先修建的长城,并让世人认可它的价值,老许在董家口、板场峪长城一带开发了多个旅游景点。如今,每年都有十几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老许不是简单地开发长城,他的景区里到处都是历史遗迹。2000年,老许带着10多个人寻找长城砖窑,后来在长城脚下找到了明代时烧砖的老砖窑,最后由文物部门发掘出213座砖窑。如今,长城砖窑已经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景区里,还有当年义乌兵种下的栗子树,现仍存17棵,老许把他们视为族人同义乌老家血脉关联的见证。
    老许说,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长城,一边保护,一边宣传。祖辈留下的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总能得到更多人的了解与赞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就算400年的风雨洗去了乡音,模糊了面孔,冲淡了记忆,那份思乡的真情依然鲜活。一段长城见证了义乌儿女的功勋,也在冥冥中化为一条丝带,把飘落北方400年的义乌儿女们牵引回故乡。纵然相隔千里,一朝回故土,仍是两地一家亲。
    “这次我们过来,向家乡人介绍祖先和长城的情况,通过互相的沟通和交流,希望能把义乌兵的品牌做大,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义乌兵。”张鹤珊说。
    据了解,目前,义乌同秦皇岛市、抚宁县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和文化交流。5月,抚宁县政府还组织了由县长带队的考察团来义乌考察。
    最有名的义乌兵后裔 张鹤珊
    守好义乌兵修的长城
    张鹤珊是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的普通农民,同时也是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名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从1979年开始义务守护长城,对长城的底细一清二楚。几年前,他坐在长城上向远处眺望的一张照片在某国家级报纸刊登后,全世界喜欢长城、研究长城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并称他为“长城守望者”。他告诉记者,至今,他已接待过来自34个不同国家的游客和研究人员。
    “明长城的精华在河北,河北明长城的精华就在我们抚宁县董家口至板场峪那段。这段长城,就是义乌兵修的。”张鹤珊很早就确认自己是义乌兵后裔,因为从小老人就是这么对他说的。2000年,在巡视长城时,他发现了几块有着“金华府易武县”字样的墓碑,自此对自己的身份更确定无疑。
    在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会长威廉·林赛资助出版的《长城民间传说》中,他这样写道:“也许,血管里流着的是义乌兵的鲜血吧,从小就对长城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30年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那段约30公里的长城上巡视,制止当地农民放羊、挖药材、翻蝎子等破坏长城的行为,捡拾垃圾,劝阻游客不要乱涂乱画。由于长年徒步,老张每年都得走坏至少6双胶鞋,为此,当地政府特地给他每年1500元的“鞋补贴”。
    为了了解祖先在这里生活的脉络,巡视长城的同时,老张有意识地寻找当年义乌兵遗留下来的兵器、生活工具等。他还走村串户,采访乡民,搜集义乌兵后裔的古老风俗。“逛楼”这一项属于“义乌兵专利”的民俗活动就是他整理完善的,目前正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本《长城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义乌兵的故事,比如《桲椤叶饼》、《狮子、老虎、北斗星》等等。
    “这段长城上的一石一砖都是祖辈砌上的,现在由我们来守护它,责无旁贷。”55岁的张鹤珊说。现在,他的儿子也已加入到守护长城的队伍当中。
    “逛楼”
    义乌兵后裔的特有民俗
    张家楼、许家楼、龚家楼……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屹立在长城上的空心敌楼不在少数,它们多以姓氏命名。据张鹤珊介绍,明时修长城的义乌兵,一大家子人就守一个敌楼,平常生活在里面,到山下开荒种地过日子,家族成员去世后就埋在自家敌楼脚下的山坡上。几代人,几百年,都是如此。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使当地形成了一项同样独特的民俗活动———“逛楼”。
    清代以后,长城没人守了,后人们都搬到长城脚下住。但每年清明节前后,后人们都会去“逛楼”。所谓“逛楼”,就是到祖先驻守过的敌楼里去祭祀,逛完楼,再到楼下祖坟上拜祭,烧香、添新土、放鞭炮等。若是富庶的人家,“逛楼”时还要扭大秧歌、吹唢呐、摆纸扎等,仪式前后长达3个小时。“逛楼”过程中,不论是谁家的楼,大家都会一个一个地去逛,以图人丁兴旺,吉祥如意。“到中午,几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时,要先由家族中有威望者‘领队’,面向东南向祖先敬酒三杯。”老张说,“这东南方,便是义乌的方向!”
    对“逛楼”,张鹤珊前后调查了三年,他认为,“逛楼”是义乌兵的专利,目前他正整理资料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张鹤珊将自己著的《长城民间故事》一书赠送给义乌。

乡音已改 仍难舍故乡情怀
“义乌兵”后裔昨千里寻根
    义乌兵后裔张鹤珊赠送《长城民间故事》。 徐庆丰 摄

    本报讯(记者陈彬峰)昨天,义乌迎来了一群远方的亲人。4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曾生活在义乌大地上;400多年前,为保家卫国他们的祖先踏上北上的旅途,客死他乡,始终未能回家;400多年间,他们代代相传,从未忘记自己的故乡就在义乌。他们,就是来自北方的“义乌兵”后裔。
    寻访“义乌兵”后裔
    历史回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方临海倭寇横行。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戚继光来到义乌招兵,并将这支“义乌兵”队伍训练成纪律严明、作战骁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劲旅,史称戚家军。戚家军成立后,在东南沿海屡建战功,南方倭患之乱得到平息后,戚家军又调防到北方。训练北兵、抗击匈奴、修筑长城,对巩固北方边防作出了贡献,而他们的后代从此就留在了北方,留在了长城脚下。
    上世纪80年代,义乌修编《义乌县志》时,曾有东北人来函寻根,自称是义乌兵后裔。2001年,《义乌市志》编纂工作启动后,于2002年9月派员前往东北调查,在辽宁省绥中县曹家房子村找到了时年87岁的退休教师曹成惠,在查看其家谱后有了大发现。根据曹成惠家族源流文字显示,确证其为义乌兵后裔,而且在山海关购买《山海关大事记》时,无意中发现万里长城龙头是戚继光指令山海关参将、义乌籍人吴惟忠所修。从此,义乌市志编辑部先后9次派专员调查义乌兵“南抗倭、北抗虏”,先后走访了河北、辽宁、天津、北京长城沿线,走访了大量“义乌兵”后裔村落,“义乌兵”后裔这个群体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半世纪梦圆
    在“义乌兵后裔桑梓行”座谈会上,来自河北抚顺、天津蓟县、河北秦皇岛等10位“义乌兵”后裔代表时常被泪水打湿双眼。他们说,400多年了,回家的梦终于圆了。
    张鹤珊是此次回乡寻根的代表之一,这个长城脚下老实巴交的农民,令人尊敬。作为义务长城保护员,每年他要走破5双解放鞋,并搜集了大量关于“义乌兵”的珍贵史实。他说,400多年前,祖先守护着长城,作为后代,他要把这种守护延续下去。
    来自天津蓟县的王欢生未语泪先流。老先生说,回到老家,心情说不出的激动,作为义乌兵后裔,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竭其所能,为还原“义乌兵”历史作出贡献。
    “我家的后院就在长城脚下,伸手便可以触碰到长城的砖头,多年来,每到一处,碰到浙江人就像遇到了家乡人,总是特别亲切,回到故乡,有说不出的高兴。”河北的吴玉久说道。
    座谈会后,“义乌兵”后裔先后走访了倍磊三村、叶前村、下骆宅等村,在这些祖先曾经可能生活过的地方,通过查看当地宗谱、与老人交流等多种形式,追寻祖先曾经的足迹。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jz_fbzt! 快速回复 !jz_fhlb! !jz_lxwm! !jz_gfqqq! 骆姓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